华飞户外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边界古桥行(转)[含2P]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工分
0 元

工分
0 元
扫一扫,手机访问本帖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09:08: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键分享 一键分享
本帖最后由 卡木 于 2016-7-31 09:09 编辑

  



    桥头丁边万年桥

  白鹤镇有座晋代古刹万年寺,地处深山却名扬四海;三州乡有座清朝古桥万年桥,两县交界但路人皆知。

  久闻三州大名,但15年前初上三州乡并不是为了三州潭,而是到原石岭乡去看望全县最大的黄檀树和皂荚树。那时平镇至蒋家店(原岭上乡)的公路早已开通,但岭头至车门弯(原石岭乡)的公路路基则刚显雏形,我从岭头蹬着自行车骑完十余里坑坑洼洼的路坯来到车门弯,手拿地图打听前家坑村和道土岩村的行走路线,然后从小路步行经金加坑村再翻山越岭走到前家坑村。前家坑村下有一座古代石拱桥,桥边坑岸上有一棵全县最大的黄檀树,县里第一次林业普查资料显示,这棵黄檀有400多年树龄,胸围2.2米,高度近8米,但因年老体衰,仅剩半边主干还活着。我在桥边四处打量,怎么也没看见这半株古檀,后有村民说,某年台风,打折古檀,仅留下直径一米左右的树桩和桩部生出来的一根分枝,去年修简易公路,树桩被埋进了路基里,仅把那根分枝砌在了路基的块石外边。原来如此,古桥边石块路基缝中伸出来的枝条就是老黄檀的全权代表。眼前这根枝干高4米余,胸围0.6米,在黄檀树中也算出类拔萃了。但就是这棵黄檀树导致我古树名木系列文章的夭折。我的古树名木系列文章,当年已经准备好60篇,自2001年7月至2005年8月,《天台报》陆续刊登了40余篇,但《最大的黄檀》刊出后,招来林业部门人员的质疑,因为当时县里第二次林业普查资料里,把前家坑黄檀作为自然消亡而排斥在外,他们认为,白鹤的高墙头或新楼村的黄檀树,才是全县最大的。我又专程到这两个村,观察测量黄檀,但结果并不理想。后来无意中听说东坑陈的小坑村,有一棵古黄檀很粗大,又特地上岭登山到小坑村,找到古檀测量胸径,结果是比高墙头和新楼村黄檀树都要大许多。当年小坑村不通公路,山道高耸崎岖难行,交通相当不便,致使这棵黄檀在1993年和2003年的两次林业普查中都成为漏网之鱼,没有入户归籍。撰写天台的古树名木之最,完全是个人兴趣爱好,不想受外人约束,当后来有人提出“最大”要经某单位盖章证明时,我无奈暂停了《古树名木论第一》系列文章。

  前家坑的公路通向新昌县的小里坑村,我到小里坑问清楚到道士岩的羊肠小路,在田野和山林中穿插,顺利找到道士岩村和村中的皂荚树。天台的皂荚树寥寥无几,道士岩的这棵古树有着300多年的历史,28米高的身材和1.2米的胸径,冠径也达到18米,而且雌雄共株。夏季开花后,树上东半边长粗刺,西半片生皂荚,分工十分明确。皂荚树的荚果富含胰皂素,可直接用于洗涤,亦是加工高级肥皂的天然原料。

  道士岩村西南面有个只有一户人家的小村叫桥头丁,我见识桥头丁和万年桥却是在多年以后。2001年12月,长33里的平门公路(天台平镇至新昌门溪水库)全线通车,天台的公路又多了一个进出口。我写《四通八达天台路》时,又多次上三州乡查看各处公路进出口,其中又有一次从三州岭头骑车再走前家坑和道士岩。那时沿途村庄的康庄公路都基本完工,车门弯经金加坑至前家坑的公路取代了古道,前家坑连接小里坑的公路也已硬化。可惜的是,为了上年山的通村公路,前家坑的古代石拱桥被拆除,改建成混凝土平桥。我骑车经小里坑转道士岩出桥头丁沿门溪水库岸边再进新昌地界,到水库大桥处看了看就原路返回了。

  仔细观看万年桥,是从新昌回山镇回来那一次。2009年春季某天,我乘车到三州乡柿树弯村下车,不久就走到新昌的屯坑村,沿着门溪水库岸边公路走走停停,欣赏右边的碧波荡漾,赞美左边的青山连绵,接着走一段公路穿插一段小路,不知不觉中进入新昌的回山镇。中饭后,我想了解一下门溪水库大坝的情况,顺公路行走约一个小时到达坝区,有人员值班,不让随便逗留,我解释说要到天台的道士岩村,这才有人指路。新昌的门溪水库1989年建成运行,总库容1900万立方米,三州乡是它的主要水源地。其混凝土大坝造型美观,坚固实用,坝顶作为通道,可供路人行走。走过大坝,再穿过一个山洞,就到了世外桃源合石坑村。小小山村,除了坝边山洞是主要进出口,村前还有一道山口叫合石口,两边兀岩矗立,中间一条小路,确是一夫当关,万人难过之险地。改革开放,村中所剩人口无几。穿村而过,小路先是在荒芜的田地中曲曲弯弯,接着在两山夹径的柴草中伸延。一刻钟后,左右两边山坡同时有了明显变化。左边山顶较高,从上到下在山坡上长出一道数米高的天然石墙,远看似顺卧着一条苍龙;右边山头较矮,却有半个巨大的葫芦形岩石倒扣在山坡上,小头居上有点高耸,大头在下就是平躺,好像一只神龟趴在山上修心养性。如此惟妙惟肖的天然美景,我走过后又不停地回头张望,想寻找一个距离和角度最佳的观赏地点。上山了,站到山岢上转过身,两山的奇景历历在目。好一个龟龙会,或者叫双龙会,史说乌龟也是龙的变种。看着眼前的“龟龙会”,我想起雷峰乡石柱李村边的一处山岙,有个自然景观叫“龙虎斗”。两山间,东边山坡上突出岩石呈长条形,其顶面并不平整,上部高低零乱似龙头龙角,中间线条平缓像龙背龙鳍,下边岩头里进外出成为龙尾龙爪。西边山坡脚,高耸起一块老虎状巨石,脚坚挺,尾横扬,头翘起,可惜头上有角,怪模怪样,从不同距离角度看,或虎或狮,或麒或牛,有点四不像。“龙虎斗”石头的外表形状,有些类似于灵壁石,因而看成什么动物都有些栩栩如生。

  下山到了道士岩村,我又摸出地图对照打听,并没有沿公路外出,而是重返一小段山路后再顺左边小径下山,来到马家岙村才沿着公路向外走,直到桥头丁观看万年桥。

  万年桥长10余米,高4米余,桥面宽3米,桥拱宽约7米,桥边有石刻碑记,证明此桥建于大清嘉庆四年(1799)10月,至今有216年历史。万年桥造型美观桥洞整洁,拱券全部用精细加工的条石砌筑,比用乱石垒成的要干净漂亮。门溪水库建成后,古道改线新建公路,万年桥不再是交通要道,成为两县的界桥,桥下就是门溪水库东南端库尾,桥边立有一块“平上线·O”公里的石碑,说明古桥下方就是新昌地盘。平上线的“平”指平镇,和平门线相对应,“上”指上市场村,是新昌回山镇政府所在地。

    盘龙岭头向山桥

  高速公路使天台左溪的盘龙岭声名远播。2000年12月26日,上三高速全线通车,杭州、绍兴、台州、温州等市区的过路车辆和人员在新昌和天台的崇山峻岭中见识了宽敞明亮的盘龙岭隧道。上三高速为双向四车道,盘龙岭隧道有一号和二号之分,因此,盘龙岭上共有4个隧道。盘龙岭一号的2个隧道,长度各1000米左右,完全处于新昌县地盘;盘龙岭二号的2个隧道,长度各2500米左右,其西北进出口在新昌境内,东南进出口在天台境内。资料说两县分界线就在隧道中间,但新昌境内的长度要多一些,天台境内的距离相对短一些。车辆开出盘龙岭二号隧道东南进出口,马上便是高架桥,桥下的村庄就是白鹤镇(原左溪乡)的岭根村。原左溪乡因三茅溪支流左溪而得名,岭根村因位于盘龙岭脚(根是岭脚的意思)而得名。

  岭根是宋时开辟的千年古村,有着100多户人家,背靠高山、面临左溪,溪岸左右山岙平缓开阔,宜耕宜种,百姓安居乐业。村庄右边,有一条主要源于王会山(天新两县共有)的溪坑,村中老人称它为盘龙坑,沿着坑岸而上的岭道,就叫盘龙岭。盘龙岭山体所在的高速公路隧道,也因此得名。盘龙坑和左溪的交汇处,有一座建于清朝的双跨石拱桥,古桥全长15米余,桥面宽约3.5米,桥高4米多,双拱各宽5米。在古桥中间桥墩立面上方,镶嵌着一块平整的石板,石板上凸刻有“盘龙桥”大字。左溪在白鹤镇的下西山村附近汇入三茅溪,我原以为左溪乡的唯一出口就是通白鹤的大路,多次到左溪游玩后,才知道通白鹤的路道是左溪的大门,而它的后门,却有许多条古道连接新昌的山村。

  沿着从念罗村延伸过来的古道,跨过盘龙桥,就是岭根村,如果想到宝通或新昌的某个山村,蹬着盘龙坑边的石阶上山,那就是行走在盘龙岭上了。上岭10来分钟,走过横卧的古桥“下弓桥”,只见路下草木旺盛,在山风吹拂下摇头哈腰,坑水在石缝间追逐嬉闹,淙淙下流。走路不看景,低头往上行,岭道向左拐弯时,抬头上瞧,前方有一堵高高的石墙挡在山腰,这就是盘龙岭水库大坝。盘龙岭水库建成于1976年,库容15万立方米,可灌溉下方20万平方米面积的田地。因为盘龙岭水库改变了盘龙岭的部分路段,也淹没了一座清代的石拱桥。岭头有一座穿堂式路廊,砖石墙,水泥板屋顶。转弯,下坡,建库后开辟的路道处于山腰,透过下方茂密的林丛,时隐时现可窥见水库的碧波荡漾,或可听见库边有人在高谈阔论,那是得意者在享受钓到大鱼的喜悦。

  走完林间小路,眼前豁然开朗。左边一条小路向上,远方房屋上的袅袅炊烟说明还有人家居住。右边的小路就是田坎,两地块中间的坑水潺潺地流向水库。向前的小路比较平直且较宽,路面砌有块石,说明是主道。弧形转弯处的路面高于下方地面约有2米,路道外部全用石块筑成石墙,墙面有一扇小门似的长条形洞口,我下到地面往洞里张望,洞内干燥清洁,约有2个平方米面积。这个路下石洞的用途多种多样,可卧可坐可休息,可遮风避雨,可挡寒消暑,还可存放少量衣物食品。原来这一片田地属岭根村所有,村民上山劳作,为了方便带着中饭,严寒和酷暑时,午休和吃饭往往就进洞解决,这样中午不用下山又上山,既节约了走路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继续前行,走过一座水泥小桥,应该算是进入新昌地界了。路道沿着盘龙坑岸向左弯曲,右上方却有一条简易公路挡住了视线。小路的尽头有一座古代的石拱桥,站到石桥上看,上方还有一座水泥桥,连接着两边的简易公路。事先听说盘龙岭上有界碑,但不知埋在何处,碰巧田地中还有老人干活,说界碑就在石桥脚下。我又回到石桥上前后左右地向四方桥脚仔细打量,终于发现桥北下首的草丛中露出的一截石块,确认它是界碑无疑,跃下地坎,挥刀削去石碑四周的柴草,碑上朝溪坑一面的文字是“台州·1·国务院·1997年”,朝山林方向的文字是“绍兴·1·国务院·1997年”。这座古桥,长12米余,桥面宽3米,跨度5米,高约4米,两边拱券中心无刻字石板,所以连当地人也叫不出桥名,更不清楚建桥确切年代(传说建于清朝)。但有老人讲,桥北原有一个数户人家的小村叫“向山村”,属新昌县管辖,早年整村迁徙,不知去向。难怪现在从古桥到山脚的田地上,没有任何断墙残垣,看不出原有村庄遗址的蛛丝马迹。后来,我数次翻阅新昌县志,发现里边记载着这座桥叫“向山桥”。

  盘龙岭、盘龙坑,到底是山岭像龙,还是山坑像龙?站到高处回头看,这处山间盆地就如一条蛰伏的巨龙,水库是龙头,被大坝管控的悬崖瀑布就是老龙喷水,平缓山坑上的数条支流及它们身上的4座桥梁,可看成4条龙爪,龙尾巴却在远处的山岙中。老话讲,神龙见首不见尾。从地图上看,盆地以山坑为中心,四周散落着9个小山村,9个村庄以外洋村为龙头,宝通村为龙尾,天成椭圆形的格局,恰如盘龙藏卧。

  向山桥上方的水泥桥,连接的简易公路一头通向外洋村。外洋村属宝通行政村,原有10多户人家,村子对面隔沟相望有个里洋村,不足10户人家,交通更加困难,至今连起码的公路都没有修通,村民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简易公路的另一头弯曲北上,数里外有个新昌的小村叫“王家坟山”,虽然名字不太雅,数户人家倒是盖有数幢新房。公路过村后向西拐,听说在祥棠村边并入柏油路。王家坟山村后有条小岭,下岭经下苏村,有康庄公路同柏油路相交,距新昌县原长征乡政府所在地“前洋市”村仅一箭之遥。


(转自天台新闻网)


请关注本站公众号:T13732320632

打赏列表共打赏了0次

cry
还木有人打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载入中

QQ|联系我们|关于我们|QQ在线|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华飞社区 ( 浙ICP备08013098号-1  

GMT+8, 2024-5-12 12:00 , Processed in 0.187500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